《海缘》已经拍摄了3、4次了,真正开拍了才明白,拍摄现场和剧本、分镜头里的情景还是有很多不同的,剧本中你可以凭借你对场景的熟悉,自由地发挥你的想象来移动镜头来达到效果,而且演员演得也很到位,但是现实不同,现实的镜头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完美或者到位,而且演员的表演也可能不是你想要的那种效果,所以你得临时修改分镜头,很可能有一些因素你还没考虑进去,有一些细节你还没想好就得拍了。

时间和天气,还有人手,是目前拍摄最大的障碍,得找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,但现在又即将面临期末考试了,所以,我自己的内心也很纠结,有很多事情得做,但是,唉,不甘心就这么拖下去了,天气,今天竟然开始变天了,冬天来了,寒冷的天气肯定会给拍摄带来难度,希望我们能克服,人手,说到人手,报名的倒是不少,但是给我的感觉都是不踏实,不可靠,开始可能大家都能够兴致勃勃地来工作,但是,我就担心慢慢地,大家开始松懈,开始怠慢,开始找借口,开始逃避,所以,我找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激情,是恒久的激情,不是三分热度。

演员,我知道,刚开始大家可能都是抱着一种新奇,一种类似自己可以当演员明星之类的心情来的,但是,慢慢的可能会发现,原来,这个那么累啊,还得花那么多时间,有点退缩了,这个是我最最不想看到的,知道吗?我们是一个团队,团队就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,不论大小,可能一个剧务,一个采音、剧照,可能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小,有时来,有时没来就可以随便找人代替一下,但是,工作也是有熟能生巧的,否则招聘还要要求有工作经验干嘛。很多时候,我就想,我自己一个人能扛过来就扛过来吧,但是,有时候真的可能扛不过来。

刚开始拍摄,还是很感谢男女一号,水西和士生的大力配合的,还有我寝室的斐斐,还有临时来帮忙的朋友们,你们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,我们都渴望能够把海缘拍完的,对吧~

说到自己,现在的感觉是,想要拍一部电影长度的校园剧真的不容易,电影的情节得在你的脑海里慢镜头的,完整的,不知道要过几遍,然后你才能够将他拍完,拍完之后,你还得仔细地剪辑,加音乐,又不知道要过几遍,最后剪完了还得看几遍,调整一些需要调整地地方,这就是我接下来打算要做的。

好吧,说点题外话,为了拍这部所谓的电影,我高中毕业的暑假就有想法了,可是没想到到实施阶段,竟然过去了两年多。那年暑假,我看了《金花路5号》,觉得在大学里,自己拍一部校园电影真的很有成就感,很值得回忆,于是从那时候起,开始着手,那时候还没买DV,于是还打算着用卡片机来拍呢,呵呵,而且那时候的剧本也是参考着金花路5号来做的修改,所以缺少原创性。接下来,我知道了《彼岸》,那真的是算得上电影了,看得我激动万分,我没想到学生竟然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来,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要拍的信念,而且我们要自己原创的电影,再于是,我又看到了好多很不错的校园小短片《调研报告》、《南下北上》、《哭过,笑过,我们经历过》、《再见金华站》、《此间的少年》、《爱的蒙太奇》《爱情围攻记》、《梦回乌托邦》等等。

哦,对了,一次偶然间,被别人提起《那些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,以前听过,知道是一本小说,那时候还没怎么去注意,但现在知道要出电影了,于是就去网上搜,但没搜到,很巧的是,另一个朋友又给我推荐了九把刀在北大的演讲,她说和我有点像,一定让我看看,于是我一口气看完了,看的时候,我流了两次泪,不是感动,而是钦佩,一个人能坚持那么多年,而且多年后能做出这么大一个决定的人,真的让人钦佩,这不是电影,但比电影更好看,所以很期待2012《那些年,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的大陆上映,一定得去电影院看看~这也让我回想起了同类型小说《让青春继续》,嘿嘿,这个就不多说了。

渐渐地,我看电影的角度慢慢从关注情节附加上了关注镜头、关注结构及关注效果,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。

很多时候我都在想,我们的人生到底是现实的还是戏剧的,小时候,只懂得玩,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这样用来玩的,大一点,因为自己成绩好,就感觉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,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,再大一点,发现生活是现实的,并不是围着你转的,少你一个不少多你一个不多,大学了,感觉生活穿梭于更残酷的现实和更梦幻的理想之中,社会现实的残酷可以让你无言以对,而有时候,抛开这些,我只要能生存就行了,其他的无所谓,重要的是我要去做自己想做的,喜欢做的事情。或许我还没真正长大,还没真正成熟,还在迷茫中探索,但我相信我会有成熟的一天的,而且将在不久的未来。